文化探訪
- 方宥蓁
- 2016年9月1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從北邊進入大理古城,兩旁皆為民房改建的商店,大道連接洋人街、五華樓,筆直通往南門;登上南門可見四周棋盤式的建築格局,雪白的道路佈滿熙來攘往的人潮,貫穿南門以其殘缺城牆,青瓦白牆接連至山腳下,遠山上則有幾抹白雲若有似無地飄盪著。
大理古城內販賣的商品雖大同小異,卻也讓第一次抵達的我們流連忘返。五彩繽紛的花布和棉線製成的民俗紀念品,或綴著古拙的銅鈴,隨著觀光客好奇的撫摸而發出瑣碎的聲響;紮染的花布垂掛在昏暗狹小的店內,深藍色的布面上開著繁複的白花,每種花色都獨一無二,透過布料傳達著手工的溫度;光鮮亮麗的店面販售鮮花餅、酸角凍和薑糖,穿插著販售明信片的小店;路旁身穿傳統服飾擺地攤的年輕人,下一秒就收拾好商品隱身於遊客中躲避公安──總是得買完後與他人比價,才發現自己吃了虧。
相較寬敞明亮的大理古城,麗江古城的小徑與水道盤根錯節,屋瓦櫛比鱗次;狹窄的商店街裡,一抬頭便可見破敗的窗櫺垂掛著衣物,越是遠離四方街越能看到尚未整修的店面和破敗的街景,入城時被收取相當於台幣四百元的「古城維護費」可說並沒有發揮他名義上的功能。數不清的牛骨雕刻、皮飾、銀器店販售著類似的商品,燈飾透過東巴紙散發溫柔的光芒,手鼓店中每個女孩唱著相同的歌,鮮花餅、薑糖、酸角凍、茶餅、酸奶、烤肉串,這家餐廳的駐唱歌手低吟著宋冬野,緊鄰的店家則高歌著姚貝娜……氣味和聲音在麗江蜿蜒的街道中混雜在一起。
木府就像靜默觀看這些混亂的巨大存在。由於在近代經過重建,因此門廊、梁柱上的繪圖和題字可說有些草率,仿照《清明上河圖》而描繪納西族居民生活景觀的水墨畫也有著─現代藝術的影子。其中最印象深刻的不是漢式建築的雄偉,而是木氏對於百姓的溫柔──木府中有座天橋,天橋下是當年百姓通往四方街趕集的捷徑,為了避免阻礙居民通行,才有了這座天橋──納西族除了有面對漢族侵入時的柔韌,採用漢式建築和語言,同時在面對百姓時也具有設身處地的關懷,這也是木府統治了麗江470年之久的原因。
Commenti